贺龙与彭德怀,性格截然不同,然而在波澜壮阔的人生历程中,他们却意外地交织出一些交集与纠葛——他们同为备受尊敬且至今仍享有深远影响力的杰出将领,都出身于曾经的旧军人行列,同属湖南籍,都是充满传奇色彩的英勇豪杰。
自1949年起,他们的生活轨迹经历了剧烈的起伏与转折,均在“文革”的风雨中不幸病逝,未能留下名垂青史,令人扼腕。贺龙以王玉为名,彭德怀化名为王川,英雄壮志未酬,令人不禁感慨万千。
在危急关头,彭德怀肩负重任,率队赴朝鲜,身披寒霜铠甲。战事结束后,他回归国内,主持中央军委的日常工作,看上去气势昂扬。然而,1959年庐山会议的巨变给他带来了沉重的打击,他被打上了“彭黄张周”反党集团的标签。
纵然之后一度重返岗位,肩负起三线建设第三副总指挥的重任,然而随着“文革”的狂澜汹涌,他再次遭遇批斗之苦。不幸的是,他在1974年11月29日的深夜,于囚室中离世,享年76岁。
贺龙,身为一位军人,在抗战尾声逐渐退居幕后,指挥一线的工作,其角色颇似曹参,专司粮草调配,专注于后勤保障。当国共两党展开决战,战火重燃,在四大野战军中,第一野战军主要由红二方面军的成员组成。然而,贺龙在此期间主要致力于后勤保障事务,并未身处前线,运筹帷幄。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,他才率领十八兵团与第二野战军并肩作战,共同进军四川。
自1953年起,贺龙以副总理的身份,同时担任国家体委主任一职,这一安排在很大程度上具有象征意义,让人感觉其地位边缘化。
1959年,庐山会议风云变幻,彭德怀不幸失势,林彪则接任国防部长一职,全面主持军委工作。与此同时,贺龙作为助手辅佐林彪,虽名为常务,实则重拾往日活跃之态。然而,林彪与贺龙的合作过程中矛盾频生,最终导致了贺龙被边缘化。在文革中期,即1969年6月9日,贺龙遭受屈辱,离世时年仅73岁。
在南昌八一建军之际,我们回顾大革命时期,贺龙、彭德怀二人的地位发生了显著的变化。
八一建军节,标志着南昌起义的第一声枪响。此次起义参与者众多,其中,贺龙的部队在军事实力上尤为强劲,因而他担纲起义的总指挥之职,朱德、刘伯承等将领亦紧随其后。至于叶剑英、陈毅、林彪、聂荣臻等众多杰出人才,更是位列其后。
此刻,贺龙与彭德怀的职位差距显著。彭德怀在1928年初才晋升为团长,相较之下,贺龙早在1927年6月便担任了20军军长的职务。然而,关于这段期间贺龙与彭德怀之间是否存在何种交往,尚无确切证据可考。
自南昌起义之后,贺龙重返湘西,他所率领的部队最终演变成了红二方面军;彭德怀则是在平江起义后投身井冈山,创建了红三军团,彭德怀在党内和军内的地位也日渐攀升。
长征胜利后,红军抵达延安,随之进行的整编使得彭德怀的地位自然而然地超越了贺龙。据传,彭德怀曾坦率地指出,我党军队的真正建立并非始于八一南昌起义,而应当追溯至秋收起义。
彭德怀如此表述,固然契合历史真相,然此类言论却易激发其他将领诸多遐想。
1933年,八一节被正式定为建军节。即便在战火纷飞的年代,每逢这个特殊的日子,除非遭遇特殊情形,贺龙将军都会给予高度重视,并发表讲话,用以回顾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。
1958年,彭德怀多次表露了对时局的忧虑。恰逢建军节即将来临之际,贺龙在《解放军报》上发表了《南昌起义与我军建设》一文,其中强调:“我党独立建立并指挥军队作战的起点,便是南昌起义”,“南昌起义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。”
1958年6月7日,在一场会议上,彭德怀以自省的态度发表言论:“我并非资历深厚,既非南昌起义的参与者,亦非秋收起义的一员。若论党龄或军龄,我均不及他人。我曾效力于军阀军队,这又算得了什么?”
关于贺龙与彭德怀是否曾就此问题产生争执,目前尚未发现确凿的史料,因此我们不宜随意推测。
在大革命的风云变幻之际,段德昌作为彭德怀的入党引路人,赢得了彭德怀的深切敬重。即便身处逆境,彭德怀在《彭德怀自述》中提及段德昌时,仍情不自禁地激动感慨,满怀怀念。遗憾的是,段德昌于1933年在湖北巴州遇害,享年仅29岁。
在湘鄂西地区,肃反运动一度扩大化,其中,对于夏曦在1936年于贵州毕节不幸溺亡的事件,多有人将责任归咎于他。贺龙在此次肃反扩大化过程中,虽然确实挽救了众多生命,但亦承担了相应的责任。
在1961年4月20日的一次对话中,有人向贺龙提出疑问:若贺老总在当年与夏曦的斗争中态度更为激烈、更为坚定,那么像段德昌这样的领导人物是否能够避免被处决的命运?
贺龙回答说:
“彼时,我尚是新入党的党员,对党的纪律深以为然,并始终遵循组织的安排。在‘肃反’运动的中后期,我与夏曦确实发生过多次激烈的争论,然而最终,我总是认为,依照党的纪律,唯有服从他的决定。”
初始阶段,中央发出指令,要求湘鄂西地区展开“肃反”行动,并对湘鄂西中央分局、省委在开展“肃反”工作中所表现出的不足进行了批评。在那个时期,面对国民党势力的强大与我方力量的薄弱,斗争尤为残酷。中央指出有反革命分子潜入苏区和红军内部,我们对此深信不疑。
随后,夏曦接连不断地执行处决,受害者中不乏大革命时期便追随我的人。这怎能简单地归咎于“改组派”呢?正因此,我开始产生怀疑,与夏曦产生了分歧,并展开了抗争。
夏曦言道:“我本出身于军阀世家,我并不畏惧。难道他仅因称我为军阀,我便会沦为军阀吗?”
“担忧之处在于,对于党的政策可能存在理解上的偏差,导致操作失误。此外,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是,根据中共中央的规定,政治委员握有最终的决策权。”
在那次对话中,夏曦与贺龙、段德昌展开交流,她告诫他们,应如顺从的楠木般行事,切勿沦为刚愎自用的檀木。
段德昌对贺龙言道:“你们若欲择取楠木,自请前往,我则宁愿坚贞不屈。”然而,当表决关乎处决段德昌之际,贺龙却表示异议,他恳求道:“至少留我一位军事上的得力助手。贺锦斋离世之后,段德昌便是最为精通军事之人了。”
此刻,关向应愤然拍案对贺龙严肃指出:贺龙同志,请您务必认清自己的立场,夏曦书记是中央的代表,您是否仍坚守共产党员的信仰?最终,贺龙同意了处决段某的决定。
《贺龙传》记载,在“肃反”运动中,贺龙作为中央分局委员、军委的领导成员,确实不能完全摆脱责任。这一观点,理应被视为一种客观而公正的评价。
在此阶段,贺龙在旧军队中的地位明显超越了彭德怀。然而,在红军时期,彭德怀逐渐崭露头角,其地位反超贺龙。贺龙和彭德怀,一位于中央苏区,一在湘鄂西,两人交集甚少,也未发现有明显的意见分歧。
贺、彭二位堪称沙场上的杰出猛将,然而,他们的志向与兴趣却大相径庭,差异显著。
贺龙,出身于绿林,性格粗犷豪迈,言谈直率,不拘小节,心怀侠义,重情重义,颇有一股江湖豪气。王震评价他“健谈”,续范亭则称他“天真”,甚至赞誉他为“千秋大业赖天真”之人。
彭德怀虽出身于旧时的军官行列,却根植于平民阶层,秉持着清教徒的节俭美德,自律严谨,性格质朴而坚毅。他对军事之外的经济、文化等领域亦倾注心血,深思熟虑,展现出一位杰出将领的风范。
贺龙与彭德怀的首次相聚,恰在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之际。
有人认为,贺、彭二人的初次争执(或许可称作误会),可能源自1937年上半年那场被称作“反军阀主义”的风波。(即坊间流传的“三王反贺”事件,其后果是卢冬生因愤懑而离队,未能就任358旅旅长一职。)然而,关于这一事件的诸多细节,至今仍显得模糊不清。
实际上,彭德怀身为前敌总指挥,肩负着整饬军队的重任,他与贺龙之间出现意见分歧,在所难免。综观全局,彭德怀与贺龙等人的关系颇为和谐,并未重现当年苏区肃反时的扩大化现象。
解放战争:彭德怀领一野,贺龙负责后勤
众所周知,彭德怀在平江起义的烽火中挺身而出,后辗转至井冈山,荣任红三军团之要职,与林彪所率的红一军团并肩作战,共同构成了红军的中坚力量。
贺龙担任南昌起义的总指挥,原本具备最强大的实力。然而,起义不幸失败,他麾下的军队几乎损失殆尽。在返回湘西之后,贺龙振奋精神,重整战旗,最终跃升为二军团的中流砥柱。随后的岁月里,他更进一步,成为二、六军团的重要成员,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二方面军。
1937年9月11日,八路军正式更名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,彭德怀将军被任命为副总司令一职,而贺龙将军则出任120师的师长。
1945年,在七大会议上,彭德怀晋升为政治局委员,贺龙则当选为中央委员。至1947年三月,随着蒋介石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遭受重挫,其战略方针亦随之调整,转而集中优势兵力,对山东与陕北两翼实施针对性极强的重点进攻。
随着陕北战事迫在眉睫,胡宗南部队气势汹汹,陕甘宁野战军作为核心作战力量,究竟由何人出任指挥重任呢?
按照常理,应由贺龙指挥。他是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员,又是晋绥野战军司令。有人说,是彭德怀主动请缨毛遂自荐,于1947年3月12日向毛泽东提出;“在贺龙将军尚未返回延安之际,陕北的部队及后勤人员总计不过两万余人,是否可暂时由我负责指挥?”
此观点在众多书籍和文章中均有提及。实则,从情理分析,中央政府经过深思熟虑,确信彭德怀是前线指挥调度的不二人选。当然,最终决策权归属于毛泽东。
1947年3月16日,中央军委作出决策,正式组建西北野战兵团,并任命彭德怀将军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。自此,陕北地区的军队均纳入了彭大将军的统帅之下。
岁月流转,毛泽东不禁感慨万分,那些寥寥数人,竟能在逆境中创造出如此辉煌的成就,塑造出那样的格局,实属不易!
1947年7月18日,贺龙身患疾病,却毅然前往参加小河会议,成为首位远道而来的与会者。在会上,毛泽东与贺龙深入探讨了当前的局势以及即将讨论的会议议题,并指示贺龙负责统管陕北和晋绥地区,“构建一个稳固的后方基地,以便彭德怀能够专心指挥作战。”贺龙对这一安排表示了坚决的服从。
1947年7月21日至23日,小河会议隆重召开。在此会议中,中共中央作出重要决策,决定由贺龙同志统一领导陕甘宁、晋绥两地区的各项工作。会议旨在解决统一后方、精简节约以及地方工作三大关键问题,并集中所有的人力、物力和财力,全力支援西北地区的解放战争。
1947年7月31日,中央军委作出决定,正式将西北野战兵团更名为西北人民解放军野战军,简称“西北野战军”。彭德怀被任命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,并担任中共前委书记。同时,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宣告成立,贺龙出任司令员,习仲勋则担任政治委员。
1949年二月,西北野战军正式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。由此,中央政府明确了彭德怀将军负责前线作战指挥,而贺龙将军则负责陕北战场的后方支援工作。
自此,贺龙便担任起彭大将军麾下的“后勤保障官”。至于中央的这一部署,贺龙的内心想法不得而知。然而,他最终还是选择了遵从组织安排,全力以赴投入到后勤保障工作中。
1947年5月9日,彭德怀向贺龙发出电报,在蟠龙镇战役结束后,指出山炮和迫击炮的弹药供应紧张,每门火炮的弹药量均未超过十发。为此,他紧急请求支援,希望能提供山炮弹200发,以及八二迫击炮弹600至1000发。
贺龙迅速回电彭德怀:即刻派遣山炮弹200发,八二迫击炮弹1000发,运往吴堡,并恳请绥德分区协助,确保将这些弹药顺利转运至野战军。
5月12日,彭德怀通过中央军委的传达,对贺龙表示:对于炮弹已成功送达吴堡一事,深感由衷的感激。
9月8日,贺龙致电彭德怀并向中央军委报告:目前,西北野战军今冬所需的棉衣已全部制作完成,预计需1000匹骡子来承担运输任务。恳请前方组织一支专门的运输队伍以及掩护部队,负责此次运输工作。
10月12日,中央军委正式批复,同意彭德怀将军的紧急请示,即以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名义,对每位野战军战士进行1斤猪肉的奖赏。
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,数以万计的士兵每人分配一斤猪肉,贺龙为了筹措这些物资,其艰辛程度可想而知。观察两位将军间的通信往来,坦诚直接,直截了当,无不体现着以国家利益为重的胸襟,彰显出将军们的豪迈气度。
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际,贺龙奉命率领十八兵团,与刘邓部协同作战,入川奋战。终于,在解放战争的尾声,他得以一展领兵之才,亲临前线。
客观而言,贺龙在彭德怀指挥一野作战期间,虽然主要负责后勤事务,却始终全力以赴,尽心竭力。至于当贺炳炎、廖汉生等将领与彭德怀意见不合之际,贺龙作为调解者,不仅积极参与协调,更是心系大局,真诚相待。
在这段时期内,贺龙与彭德怀的相处堪称融洽。
庐山会后:贺龙掌管军委日常
1959年的庐山之会,彭德怀率领代表团完成对八国的访问不久,本拟请假,由黄克诚代为出席,然而毛泽东亲自拨通了电话,邀请他与会,彭德怀这才最终决定登山与会。
6月29日,彭德怀、贺龙、康生、张闻天、习仲勋等领导同志一同乘车赴武汉,随后转乘轮船,于7月1日清晨6时抵达九江。
沿途,彭德怀与张闻天、贺龙等人频繁交谈。目睹红旗飘扬,人群涌动,炼钢的热情如同炎炎夏日,彭德怀感慨道:“多么伟大的人民啊,若任务不能完成,该如何是好?”贺龙则回应道:“那便只能采取粗制滥造、虚报产量的手段了。”
彭德怀不假思索地说道:“若非我人民之英勇,匈牙利事件恐已发生。”闻此言,张闻天立即予以制止。
在7月3日至10日的短短8天里,彭德怀同志在小组会议中连续发表了7次发言或插话,针对一些情况和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,其中部分措辞显得较为严厉。
尤其是在涉及抵制“左”倾倾向及反对个人崇拜的议题上,彭德怀明确提出了八项具有全局意义的、直截了当的见解:
1. 人民公社的成立略显仓促,正当高级社的诸多优势尚未充分发挥之际,便迅速推进了公社化改革。若能先行进行一至半年的试验,无疑将更为妥当。
2.自北戴河会议之后,出现了“左倾”倾向的举措:“全民参与钢铁生产”这一口号,其正确性究竟如何?
3. 推行“全民参与工业发展”,已实施1.3万多个项目在限额以下,目前面临何种应对策略?
4. 各协作区及省份均需构建起一套完整的工业体系,此非一两个五年计划所能轻易实现。
5. 在我党内部,往往“左”倾思想难以根除,而“右”倾则相对易于纠正。“左”倾思想一旦抬头,便会压倒一切,使得众多同志因顾虑而不敢直言。
6. 成绩斐然,但需注意的是,所暴露的不足仅限于一个较短的时间段(9月至11月),而其带来的影响却远不止三个月。
7. 获得的宝贵经验与教训,责无旁贷,每个人都分担着一份,毛泽东同志也不例外。我亦分担其中一份,至少在那时,我并未表示反对。
8. 当今之世,决策权已不再属于党委集体领导,而是由个人独断。第一书记的意志成为决定性因素。然而,摒弃集体威信的建立,仅仅推崇个人威信,实乃异常之举,更是潜藏危机。
客观而言,彭德怀此番发言与插话,锋芒尽显,言辞犀利,自是难以逃过毛泽东的耳目。
7月10日,毛泽东同志安排了讨论会议纪要的相关事宜。紧接着,7月11日,办公厅随即发出通知,宣布会议将于15日圆满落幕。
彭德怀原本计划在会议结束后赴南京进行实地考察,然而,鉴于会议未能解决核心问题,他选择致信毛泽东,该信于7月14日发出。紧接着,7月15日,中央办公厅发出通知,宣布会议将延期举行。
彭德怀同志的提案得以公开发布,同时林彪、陈毅、黄克诚、安子文等同志亦接获通知,需一同前往山区召开会议。
7月16日,各小组陆续展开对彭德怀“意见书”的讨论。至7月18日,彭德怀明确指出,此信乃其致毛泽东的私人函件,非意见书之属,故恳请撤回。然而,各方并未予以理会。
7月23日,毛泽东在讲话中,言辞犀利,时而幽默,时而严肃,对彭德怀作出了明确的评价。
客观而言,在几位资深将领之间,朱德对彭德怀怀有同情之意,而聂荣臻与叶剑英则不仅关注信件内容,更是从彭德怀的态度入手,措辞间流露出诚挚之情,以至于让人不禁好奇彭德怀究竟是张飞般勇猛,还是魏延那般固执,需通过低头反省来彰显其诚意。
毛泽东所提出的“文武合璧,相得益彰”之论,实乃石破天惊,令人瞩目。林彪虽言语不多,却句句犀利,直击要害,其言辞之杀伤力不容小觑。尽管如此,林彪却明确澄清,他在会理会议期间所写信件与彭德怀并无关联,此举让彭德怀深感感激。相较之下,刘伯承、陈毅并未发表过多激烈言辞,而贺龙则显得格外引人注目。
7月21日,在小组会议中,贺龙分享了他对当前形势的见解:
当前的关键问题是缺乏积极性,而非过度热情或夸大其词。我们的不足之处尚不触及关键。作为一个如此庞大的国家,拥有众多人口,工作中出现一些不足或错误实属正常。而且,这些不足和错误也会迅速得到改正。
对于出现问题的原因,贺龙认为:
“去年我们显现的某些‘左’倾倾向,实则源于在纠正右倾保守主义错误、贯彻总路线并取得辉煌成就的过程中,工作方法上的一些不足。鉴于此,我们无从谈起小资产阶级的狂热行为或是难以根除的错误。”
贺龙对彭德怀的信的评价是,“我对彭总给主席的信,觉得在总的估计上是不恰当的,是把问题说得过于严重”,“彭总信上说,今年不可以继续大跃进,这个看法我也不同意”。
从贺龙的发言中,我们不难看出,他仅仅是针对信中的某些具体内容发表了一些个人见解。然而,在这次发言中,有一句话对毛泽东产生了不小的触动,那就是:“我清楚记得,彭总曾在火车上提及,‘若非我国工人与农民的卓越贡献,或许我们不得不请红军出动’。”
此言分量颇重,亦引发了毛泽东的深切警觉。于是,在23日的讲话中,他明确表态:“若解放军不愿随我同行,我便将寻求红军之助。”
此言一出,与会的高级解放军将领皆感震惊,错以为军队或将陷入分裂之境。幸得毛泽东续以半句“我看解放军会跟我走的”,方令众人略感宽慰。
自庐山会议落幕之后,1959年9月17日,林彪正式接任国防部长一职。紧接着,9月26日,中央军委发布了一则通知,其中宣布:根据中央政治局的决定,毛泽东担任中央军委主席,而林彪、贺龙、聂荣臻则担任副主席。此外,贺龙负责主持军委的日常工作。到了11月10日,贺龙又被任命为国防工委的主任。
1962年9月24日至27日,八届十中全会上作出决议,正式成立两个专案审查委员会,旨在对彭德怀同志和习仲勋同志进行审查。贺龙同志被任命为彭德怀同志专案审查委员会主任。然而,有必要指出,这一专案审查过程历时两年,并未对彭德怀同志强加所谓的“里通外国”之“罪名”。
在1965年,据传贺龙系遵从领导者的意愿,决定废除了军衔制度。同年7月7日,依照贺龙和康生的指令,中央党校派遣人员与彭德怀进行了交流。随后在11月28日,彭德怀得以重返岗位,从北京启程前往成都,就任三线建设第三副总指挥之职。
京城落幕:贺、彭去世
贺龙性格豪爽,言辞直率,对于张国焘和王明,他直言不讳,坚定地站在毛泽东一边。然而,贺龙的直言不讳若被误传,往往会导致不堪设想的严重后果。例如,他曾言:“党性如何,茅台酒才最可靠。”这类言论一旦被断章取义,便容易被他人借题发挥。
1950年代初期,贺龙担任西南军区司令员一职。当中央决定撤销西南军区时,他对此表示强烈的不满,将其比喻为“杯酒释兵权”。在全国范围内掀起学习“毛选”的热潮之际,他却私下对女儿叮嘱,应当认真研读刘主席的著作。
在“文革”的初期阶段,贺龙亦积极参与了军队与体委的造反运动。在海军领域,他坚定地站在苏振华一边,支持其批斗李作鹏;而在空军,他亦力挺成钧,协助其批斗吴法宪。
1966年7月11日,贺龙参加中央军委常委会议,讨论空军问题,贺龙直言吴法宪“只报喜不报忧”,当晚在谈到林彪时,贺龙说:“同林彪的斗争,只要我不死,我就同他斗到底”,“我就不相信他这一套,他这个人为什么就不能反对,能代表党?”
1966年9月5日上午,毛泽东在中南海游泳池休息室,把林彪送来的吴法宪的诬告信交给了贺龙。
贺龙审视过后,询问道:“我是否应该与吴法宪等人进行交流?”
毛泽东回应道:“还有什么可多说的?”接着他安慰道:“别担心,我就是你的支持者。”“我对你的认识不变,依然是旧时的三个评价:对党忠诚、对人民忠诚,对敌斗争坚决,善于与民众沟通。”
自那场交谈结束后的第三日,林彪便在一场“简短的问候聚会”中,敦促与会者对贺龙所谓的“篡权图谋”保持高度警觉。
9月9日夜晚,毛泽东指示秘书徐业夫拨通贺龙的电话,言道:“经与林彪及几位资深同志沟通,此事已妥善解决。你不妨亲自上门,征求一下同仁们的意见。”
贺龙曾言:“有何本领能公之于众?暗中窃窃私语,岂能算作真本事!”
9月10日的上午,贺龙拜访了林彪的住所,旨在征询他的意见。在表达完来意之后,林彪回应道:“贺老总,我对您并无任何异议。”
贺龙答:“总会有一些。”
林彪顿了顿,仿佛突然忆起什么,遂道:“若说有所指,那也不过是微乎其微。关键在于,你的问题或许重大或许轻微,但最要紧的是今后需留意一个要点,那就是支持何人,反对何人。”
贺龙坚定地表示:“林总,我投身革命多年,对于支持与反对的对象,你应该心中有数。凡是反对党中央和毛主席的,我都会坚决反对;而那些拥护党中央和毛主席的,我将全力支持!”
1967年1月19日,周恩来与李富春携手与贺龙进行了一次坦诚的交谈。周总理表示:“原计划此次会晤中,江青同志亦将出席,但她不期然地告知,因临时有事,无法莅临。”
周恩来向贺龙传达了林彪的言论,称其在私下散布林彪历史存疑的言论,指责他在总参、海军、空军、装甲兵、通信兵等领域广泛插手,忽视宣传毛泽东思想,并对毛泽东主席百年之后的国家未来表示担忧。此外,在洪湖肃反扩大化事件中,你、夏曦、关向应均需承担相应责任。他叮嘱你应深思此事。
贺龙几度忍耐至极,起身欲言,周恩来却紧接着说道:
“你不要再说了。毛主席不是保你嘛。我也是保你的。给你找个地方,先去休息一下,等秋天我去接你回来。”贺龙听了周恩来的话,伤心地说:“我未曾料到,竟被看作是如此之人。”
1967年1月20日,贺龙被安置于北京的西山地区,实行了“软禁”。至1968年10月13日,在第八届十二中全会上,毛泽东公开表示,他将不再支持贺龙。
在1969年四月的一个午后,贺龙举起手指,指向毛泽东与林彪的肖像,说道:
“现在已经不是这个人(指林彪)的问题,而是这个(毛泽东)的问题了。只要毛主席说一句‘贺龙没有问题’,事情就完结了。我相信,毛主席总有一天会说这个话的。”
1969年6月9日,我国伟大的军事家贺龙与世长辞。转眼四年过去,至1973年2月底,毛泽东同志在中南海的游泳池畔,对张春桥同志说道:
“在我看来,贺龙并无疑虑,那些试图策反他的人,最终反遭贺龙所诛。”“我承认自己有不足之处,那就是过于轻信单方面的言辞。”
在那年的12月21日,毛泽东在军委常委扩大会的场合再度强调:
“我深知贺龙可能犯了误解,这责任应由我来承担。”“我曾向他提及,你的情况与众不同。你不仅是某方面军的领军人物,更需得到保护。连总理都对他给予了关照。”“若要为历史翻案,不提及贺龙是不妥的,他的缺席会对整体产生不利影响。”“这一切的失误,都源于林彪的单方面陈述,我仅凭这一面之词便犯了错误。”
1974年9月4日,毛泽东在交谈中提出:“贺龙的名誉恢复工作进展得如何?不要再查阅资料了。”随后,中央于9月29日发布了第25号文件,正式宣布为贺龙恢复名誉。
相较贺龙,彭德怀却未能享有同等“幸运”,他被从四川押解至北京,饱受屈辱之苦。1967年1月1日,彭德怀致信毛泽东,寄望能得到回应,然而,彭德怀的信件在周恩来于中央碰头会上宣读之后,便石沉大海,杳无音信。
1974年11月29日,彭德怀不幸离世。传闻中,在其生命的最后时刻,曾有人在庐山上以泪相劝,促其承认过错,叶剑英得知此事后,便派人询问彭德怀是否还有未了之事。彭德怀坚定地回应:“我自身犯有诸多错误,但决无阴谋诡计之嫌,对此,我自信清白无瑕。”他还感慨道:“历经八年的审查,至今仍无定论。”
1967年5月2日,彭德怀曾向守卫询问:“今年五一劳动节,贺龙同志为何没有露面?”彭德怀或许已察觉到贺龙当时境遇不佳。
在庐山的八届八中全会上,毛泽东在8月2日有这样的话:
“(19)57年,有人呼吁实行大民主、大鸣、大放、大辩论。目前,我们面临一种分裂的苗头。我在去年八大二次会议上提到,潜在的风险主要包括:一是爆发世界大战,二是党内出现分裂。当时尚未显现出明显的迹象,但现在这些迹象已经显现出来了”,“我们不应效仿李逵的粗犷行为。李逵、武松、鲁智深加入共产党,是我介绍的。他们的缺点是喜欢暴力,缺乏策略,不擅长政治思想工作。”
彭德怀自比张飞,却有人认为他更像魏延,具有桀骜不驯的气质。这些观点虽然只是形象的比喻,但当时毛泽东突然提起《水浒传》中的梁山好汉,究竟是出于一时的兴致,还是有更深层次的用意?
据张爱萍之子在《从战争中走来》一书中披露,彭雪枫昔日曾就中共人物与张爱萍展开讨论,称林彪为“小李广花荣”,彭德怀则是“豹子头林冲”,此比喻似乎更为恰当。
然而,若彭德怀堪比“林冲”,那么贺龙便不再是那“花和尚鲁智深”。即便彭德怀在赋闲之余,仍心系要将一支猎枪赠予贺龙——他亲昵地称其为“贺胡子”。
1978年12月24日,我国中央政府为缅怀彭德怀和陶铸的卓越贡献,举行了一场隆重的追悼大会,会上邓小平发表了深情的悼词。鉴于贺龙元帅已于1975年完成了骨灰安放仪式,邓小平在相关报告上特意批示,指出无需再举行追悼会,而可以通过适当的正面宣传来表达对他的纪念之情。
彭德怀、贺龙,自然还有林彪,这些一代军神,现已成为尘封的历史传奇。杨尚昆曾言,十大元帅各怀传奇,而最常为人津津乐道的,或许便是彭德怀与林彪的故事。
杨尚昆与彭德怀同窗共事多年,两人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。杨尚昆曾以笔名撰写文章《彭大将军》,对其人格的敬仰与钦佩之情,不逊于张爱萍。贺龙与彭德怀同根同源,均出自三湘四水的沃土。他们凭借传奇般的一生,历经无数战斗,曾并肩作战,共创辉煌。然而,在这段历程中,两人之间也难免有误会与分歧。
贺龙,比彭德怀早五年,在郁郁不得志的境遇中与世长辞。若这两位昔日的老战友在地府重逢,他们的眼中定会满含泪水,双手紧握,唯有默默无言。
天金策略-炒股如何配资-正规股票杠杆-配资平台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